武汉大学心理学老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能嗯嗯尽量嗯嗯 能哦哦尽量哦哦

天聊得不好女朋友都要跟你分手

昨天中午,都市快报官微转载了一篇《微信聊天中“嗯”和“嗯嗯”的区别》的文章。没想到,很多读者看完后感触很深,纷纷在后台留言:简直不能再认同,说出了心声啊!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一个名为“心理学与生活”微信公众号上,主创作者陈武,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心理学老师。文章内容大致如下——

场景一

“哎,今天又被打击了”(一个男生去相亲,晚上回来对好朋友说到)

“咋啦”(好朋友说)

“在回来的时候,我跟她发微信,每次打很多字,她要么说一个‘嗯’,要么说一个‘哦’”

“……”

场景二

“今天,我们约法三章”(女朋友对男朋友说)

“第一,我们聊天的时候,不能回我‘嗯’,必须回‘嗯嗯’;第二,不能回我‘哦’,必须回‘哦哦’;不能回我‘额’,两个‘额’也不行”。

关于“嗯”、“哦”、“额”、“好”...真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一旦在聊天的过程中,遭遇其中的任何一个字,基本表示“哥(姐)很忙,聊天结束”。不禁悲从中来,有那么一秒的失落。

叠音更让人温暖

小孩子最初会说的词都是些什么词?没错,“妈妈”,“爸爸”,基本是叠音词。叠音是指音节的重复,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形式,普遍存在于姓名和网络语言中。

有研究者对25578个人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约有3%的人使用叠音姓名,其中女性使用叠音姓名的比例远高于男性。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叠音会传递亲昵和柔美的印象,这种印象与人们对女性的期望一致,但与人们对男性的期望相左。

在网上聊天时,人们也经常使用叠音,比如“嗯嗯”、“宝宝”、“亲亲”、“么么”、“萌萌哒”等,叠音会给人活泼可爱的感觉,创造一种充满童趣的氛围。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呵呵”。

人们对具有婴儿特征的刺激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表征,即婴儿图式。叠音之所以会给我们带来温暖的感觉,是因为叠音激发了我们的婴儿图式。儿童语音与成人语音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儿童语音中含有大量的叠音。而且,成人在和婴幼儿交流时也更多地使用叠音,如“吃饭饭”、 “睡觉觉”。我们对婴儿的一些独特特征总是带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和偏好,婴儿的可爱、纯真、没有任何危险,在我们最原始的记忆里,也在我们繁殖后代的美好憧憬中。

所以,当在微信聊天时,别人回一个字,和回两个字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回两个叠音字,会给你一种温暖的感觉,你会有一种在和小孩子聊天的感觉,会觉得对方更加热情,更有安全感。想反,你觉得是在和一个无比正经的人聊天,公事公办,冷漠,没有人情味儿。

字越少,是我越忙的意思

对方回复的字很少,甚至不回复你,有可能是真的在忙,也可能是必须装得很忙。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身边的小伙伴说,我好忙啊。其实,说这些话的时候,殊不知,会引起对方的心理不适。这个世界就你忙,我很闲,是不是?

说自己忙(真的很忙除外),其实是自抬身价的一种表现。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比较重要,意味着有很多人找,意味着获得的资源很多,意味着自己有目标有追求。忙是相对的,如果对自己不重要的人,我不忙也是忙,对自己有价值的关系,再忙也是不忙。说得更不客气一点,忙,背后的潜在意义是,我的时间比你的时间更值钱,我和你之间是有距离的,我的地位是比你高的。所以,如何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很忙,又不让别人心里觉得不舒服,是一种需要修炼的智慧。

作者陈武:写的都是亲身经历和体会

昨天下午,快报记者联系上这篇文章的作者陈武老师。

陈武,心理学博士,1987年出生,今年刚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毕业,7月份进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发展心理学教学及相关科研。

“一年多前,我开了个微信公众号,会不定期地发表一些心理学相关的科普文章,这篇文章是10月3日那天写的。文章的第二作者魏华,他是我的师兄,同样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也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心理学老师,主攻方向是营销心理学,最近正好在研究叠音相关的心理学内容,所以两个人经常会一起探讨。”

陈武笑着说,其实文章中提到的两个场景,都是他自己的亲身体验。

场景一中的对话,是他的朋友相亲回来后深受打击,找他诉苦。让他意识到一个简单的“嗯”字,竟然有如此的杀伤力;

至于场景二,是前不久他的女友和他“约法三章”,要求他在聊天时不能回“嗯”,必须回“嗯嗯”;第二,不能回“哦”,必须回“哦哦”;不能回“额”,两个“额”也不行。看来,自己有时候无意间的回复,已经让女朋友产生了强烈不满……

“最早对‘嗯’和‘嗯嗯’的区别有比较深的感受是在两年前,我和一位同学院的师弟聊天,对方总是习惯回复我‘嗯嗯’两个字,感觉挺温暖的。”陈武觉得,和大多数人在聊天中回复一个简单的“嗯”或者“哦”,叠词确实会给人更有亲和力的感受。

陈武说,之所以会想到写这篇文章,是基于自己的一些亲身体验,再结合平时看到的研究文献,将两者结合进行解读,放在微信公众号上和大家分享。没想到,竟然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

情侣差点因为“嗯”分手

大多数网友对“嗯”、“哦”敏感

关于“哦”、“嗯”这些字在网络对话中的杀伤力,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例子。

26岁的洪小姐在杭州工作,男朋友在南京上班。这次十一长假,她和男朋友差点分手了。总结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方不会聊天引起的。

“我和男朋友是异地恋,两个人工作都很忙。十一放假前几天,我和他计划长假去上海玩,微信里跟他商量出游的路线,定什么酒店,他不是回复‘哦’就是回复‘哦’,我满腔热情全被他一盆冷水浇灭,连出去玩的心情都没有了。”

最后两人大吵了一架,还闹了分手。虽然在男朋友的挽回下和好了,上海游也按原计划去了,但是总觉得变了味,原本期待出游的心情已经被破坏了。

对于网聊时仅回复“哦”和“嗯”等单个字,大家普遍感受是怎样的?

昨天下午,我通过微信朋友圈,做了一个十多人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微信网友在网聊中遇到“哦”、“嗯”等单个字回复的反应,普遍有些敏感。

梁小超,28岁,健身教练:

这个要看情况,如果和对方只是简单传达信息,那么对方回复一声简单的“哦”或者“嗯”,是可以理解的,表示对方已经收到了信息。但是如果是朋友之间聊天,对方只回复一句“哦”或是“嗯”,会觉得自己辛辛苦苦费了好大劲打了这么多字,对方回复得太过简单,会有种被敷衍和拒绝的感受,心里会有失落感。

阿布妈妈,31岁,全职太太:

我会猜测对方到底是真的在忙,还是对话题不感兴趣,不想继续聊,我会不知道接下来的话怎么接。

猪二哥,37岁,证券公司职员:

偶尔几次还能接受,如果经常这样,会有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这是分分钟把天聊死的节奏……

有人把“哦”、“嗯”等字归纳为网络冷暴力,是一种变相拒绝他人的交流方式。2014年,《三湘都市周末》曾在官方微博上做过调查,40%的网友票选出“哦”为“最反感的网络词汇”。

如何避免“把天聊死”?

网聊中,遇到那种话极少、分分钟聊不下去的情况,该如何化解?这个问题,我们问了一位“身经百战”的淘宝卖家的经验。

王小姐,33岁,从事服装行业,资深淘宝卖家,近几年转战微商领域,依旧做得有声有色。在她看来,无非是沟通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遇到话很少的买家,大部分时候,需要我们主动找话题。关键是你要明白对方的需求,了解他想说什么。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替对方考虑。”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学博士汪永光说,大多数人在网聊中对“哦”或“嗯”的简单回复敏感,会产生失落的心理,主要是因为不确定信息的影响,有些人会猜测对方到底是真的忙,还是在敷衍,或者是在思考中。其实可能性有很多种,很多时候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心理障碍。具体还是应该结合聊天时的语境和具体内容,不要一味把这些词贴上“敷衍”“拒绝”“冷漠”等标签。

汪永光说,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大家聊天的时候要多多替对方考虑考虑。“比如对方发了很多文字,回复时,可以先对对方的文字内容进行简单总结,这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如果对方回复非常简单,你不明白对方的想法,不妨问得再直白一些,或者直接打电话沟通,别自己一个人瞎猜或生闷气。”


最后修改:2019 年 06 月 06 日
收藏不易,如果感觉对你有用,请随意打赏支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