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第一次相遇,此时前者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则困守洛阳,仕途蹉跎。
杜甫中年的生活轨迹就是唐帝国崩盘的路线,他到哪里哪里就有动乱,艰难地多次躲过叛军追杀还是一心追随唐朝,冒险见到唐肃宗的时候已经是衣不蔽体,皇帝念其辛苦才给了个八品小官。
杜甫死时还是一路漂泊,客死在湖南一条江舟内。
他在落魄中死掉了,临终前的遗愿也很简单:希望落叶归根。如此简单的遗愿对于杜甫的儿子来说却非常困难,因为他没有能力将父亲的遗骨带回老家安葬。
杜甫的儿子将老爹的遗愿传给了杜甫的孙子,孙子则比较争气,帮死去的杜甫扭转了乾坤,他叫杜嗣业。
那一年,一代诗圣已经去世43年了。杜嗣业背着爷爷的遗骨从湖南耒阳出发,艰难地向祖籍前进。
杜甫生于巩县(今巩义市),葬于洛阳偃师首阳山下。耒阳至偃师直线距离920多公里,可见其艰辛。
杜嗣业一路形同乞讨,跌跌撞撞走到了湖北江陵。灵机一动请元稹为杜甫写了一篇墓志铭。于是《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诞生了。
大家忽然惊讶地发现世上竟然有如此关注民生苦难的诗人,韩愈感叹道: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白居易对老杜的作品崇拜不已,由此确立了自己的诗歌风格。所以说元稹重新挖掘了杜甫一点也不夸张,没有他杜甫或许于晚些时候还会绽放光芒,但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什么时候被接受,期间会影响多少名家的作品就不好说了。说到杜甫的墓志铭,就不得不重墨聊一下它作者的影响力,因为元稹不仅帮杜嗣业的爷爷写过墓志铭,同样也帮白居易的妈妈写过祭文。
杜甫晚年渴望回到故居,临终留下遗嘱:死后归葬祖茔。他的孙子终于实现了他的遗愿,但为何不葬于巩县而葬于偃师首阳山呢?
唐时巩县属于河南府洛阳,且杜甫在洛阳生活多年,他一直视洛阳为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洛阳是他老家也没错。
杜甫生前对他家族中的杜预、杜审言两位祖先最为敬仰。这两位先祖都葬于首阳山下,所以,杜甫将家安在先祖墓侧,是很自然的事。他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也都出生于此。